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六十五章 高昌的棘手之处 (第5/8页)
一顿午饭,然后跟杨老先生讨论一下学生的问题。 李纲走了以后,杨度就变成了学院的祭酒。两位老先生都是一样的性情,不在乎自己得利多少,只想着完成自己的夙愿,让天下人都有识字得教的机会。 “杨先生,这次大考究竟什么时候开始,小子还真的不知情,如今父皇不在长安,这件事儿,我也不敢瞎管。不过把这些学子放出去,当劳力一样的使唤,满大唐的乱窜,是有好处的。您如果接触了朝廷的政务就会发现,那些通州大邑的官员,好多都是仰仗功勋,或者家族的庇护才得到权力的。 而一些偏远的地区,朝廷更多时候是在地方选择贤良,委任官职。这样一来,差距就出来了。一样的政令,偏远地区的官员就知道变通一下,甚至上奏反驳一下,而豪门出身的官员,只会照着施行,哪怕会搞得民怨载道。 发生了一样的事情,偏远地区的官员就知道该怎么应对,上奏的折子还没出去,就已经组织人手处理了。而那些豪门官员,只会等着朝廷的批复下来,才会跟木头人一样行动。要是什么事情都要朝廷做主的话,还要他们干什么!” 杨度喝了一口茶,捋着胡子笑道:“看样子你这段时间的监国很不如意啊,可是小子,你看问题的方式还是有些片面。谁告诉你通州大邑的官员,是木头人的?他敢自作主张吗?大唐的要地官员,最忌讳的就是自作主张,小事情还好说的,大事情要是敢胡来,啧啧,可是会被扣上谋反的帽子,谋反是一个什么样的罪名,用不着老夫跟你说吧? 再说,谁告诉你地方选择的委任的贤良,就一定是合适的官员了?愚昧是他们的通病,别看小事情上他们能处理的妥妥当当,其实这只是因为他们是本地人。不信你看看吏部的考评,这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